起笔写这篇文章时,距离我校招提前实习已经过去一个月。早在秋招结束时,我就计划着撰写一篇类似的总结文章,但由于一时懒散,最终只是写了一些零散的片段,凑不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此,在这篇年度总结中,我想稍微记录一下我对秋招的感受。

回顾 2023 年,许多在 2022 年设定的目标都未能实现,包括深入学习 Kubernetes 和掌握 Rust 等。在五月、六月以及秋招后至实习入职期间,感觉自己有些散漫,代码能力也没有显著提升。

幸运的是,我在三月份成功找到了实习机会,度过了五个月的杭漂生活。尽管在后续的秋招中遇到了一些波折,但也有不少收获。整个一年中,我经历了许多事情,走过了许多未曾到过的地方,还有幸与许多素未谋面但一直保持联系的网友线下见面。总体来说,过得还算不错。

我在去年十一月初踏上了求职的征程,第一场面试虽以失败告终,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到了十二月份,陆续参加了几轮其他小公司的面试,然而最终都未能通过终面。反思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出了问题所在。在面试中,我发现之前自己琢磨的源码设计难以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引起了我对自身一贯弱点的认识:输出能力较差。在去年的年度总结中,我也提到总结是我的短板。曾经,我未养成在学习时同时输出的习惯,导致很多知识在仔细学过后就随着时间而逐渐遗忘。今年我也在努力改进这方面,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显著,因为反馈不够明显。直到提前实习期间,在组内做了一次技术分享,并与导师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技术分享并不一定要非常高深,关键是能够清晰地讲解一个概念,让没有接触过这部分知识的听众也能理解你所分享的内容。在 2023 年的最后一周,我进行了一次新人业务串讲,因为领悟了分享的核心,也提前做足了准备,这次的分享异常顺利,尽管听众都是组里的熟人,但至少没有再磕磕绊绊,没有不知道怎么去表达。

实习&杭漂:走走停停

二月末,我侥幸地收到了杭州城西一家小公司的 offer。当时想着实习六个月到秋招正好是九月份,现在才开始实习好像已经有点赶了,因此就接了去了,也没有再参与接下来的春招实习。回想起来,深感后悔,若当初不那么着急做决定,也许未来的可能性更为广阔。

来之前在脉脉上看到对这家公司的差评很多,但想到脉脉上即便是狗路过也难免被骂两句,于是借此安慰自己。实习的这段日子总的来说并不好受,一方面是资金有限的压力,租房 1450 只能合租到 7 平左右的单间,外卖一顿基本要二三十元,再加上中后期要来回学校参加考试,而作为实习生一个月的工资只有这么微薄,压力显得相当巨大。幸好有豪哥和超哥的支持和鼓励,我才得以挺过来。另一方面,我对实习的内容不太满意,公司整体氛围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公司产品力不足,盈利状况不佳,同事们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前几天得知我所在的部门已经被遣散,希望曾经的同事们都能够找到更好的去处。

刚入职的那段时间感觉还是比较轻松,但是对实习生的培养几乎没有,我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主线,也不清楚具体的工作内容。在入职的第一周,我产出了两个 CRUD 的接口,很多代码基本上是照搬的,缺乏实质性的技术力。随后,导师安排了一个接入多云服务商短信的重构需求,我很快就完成了代码编写,也进行了多次自我审查。然而,当请导师进行 code review 时,却硬生生地拖延了一两周,导致我只能在这段时间里自己查看文档和代码进行自学。那时我一直在思考公司为何招聘我这个实习生,既不培养我作为校招苗子,也不是脉脉上所说的招来当短期工抗压 007,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大概六月份。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有些内耗。

大约在六月初,负责带我的导师和 leader 被调到 AIGC 的部门,由隔壁的 leader 接替带领我所在的部门,而我则被完全放养。正值那段时间接到一个重大需求,同时又到了期末考试月,需要频繁硬卧绿皮往返学校,压力随之而来。当时由于导师被调走导致再也没有人给我派活,于是我尝试向隔壁 leader 要一些活。可能是因为组里人都很忙,也可能是因为隔壁 leader 对我比较信任,于是这个风险较大的大需求就交给了我。我还记得当时隔壁的 leader 问我:“你能当 POC 吗?”,我愣住了,当时我还不知道 POC 是个什么概念,差点答应下来。后来才得知,让一个实习生来担任这种重大需求的 POC,这个风险极大的决定,或许表明当时隔壁 leader 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大需求的顺利上线,那段充满压力的时光也随之过去,我又回到了放养内耗的时期。在杭州时虽然资金有限,但我还是穷游了一些地方:关于我的三个月杭漂。紧接着陆陆续续有一些应届校招生入职,更没有新的需求分配到我的工作中。直到离职前与隔壁 leader 聊天,我才了解到应届校招生需要更多需求来确保绩效能够挺过试用期。怀揣着实习时的遗憾和不甘,我决定辞去工作,回家准备秋招。

秋招:沉下心,沉住气

辞职回家后,待了将近两周时间,边投简历边笔试,努力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恢复了一些元气。九月初回到学校后,我再次开始了面试准备。那段时间其实挺爽的,杭漂五个月后,我愈发珍惜与舍友相处的时光,享受低消费的校园生活,那时候也接触了开源,我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整个秋招持续了大概三个月,从七月末到十月末,从既期盼又害怕面试的到来,到死猪不怕开水烫狠狠海面。整个人感觉成熟了不少,对自身技术栈、实习产出和项目细节的掌握都更进了一步,更重要的是面试官会充当我的听众,以此来锻炼我的沟通能力。那时候正当牛客小论文流行,感觉非常有意思,就偷了不少发在朋友圈,和认识的一群水友评论区互动,太有意思了。

小作文

实际上,很多人的秋招最终都能够取得不差的结果。前期的抱怨很可能只是因为投递较少、面试机会有限所致。当然,如果面试机会明显不足,可能需要反思自身竞争力是否有待提升,或者所在技术方向的竞争程度较高。此外,努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整个秋招的关键在于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走得慢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坚持奋斗,每个人的求职进程都有快有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

北漂:进京见世面

北漂了一个月,游览了圆明园、天安门广场、北京动物园和颐和园,还亲眼目睹了北京的初雪,体验到了人生第一场大雪。来北京之前,我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道路结冰”是怎样的场景,也无法体会零下十六度是怎样的寒冷。幸好在北京有暖气,在屋里待着甚至只需穿短袖,在暖气的加持下,室内的温暖相比南方大冬天的时候更为宜人。

在这段时间里,我领略了初雪的美丽,也感受到了北方寒冷的严寒。尽管天气寒冷,但身处温暖的室内,感觉舒适宜人。我还有许多未探索的地方,计划明年再次踏上探险之旅,继续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

圆明园遗址公园

银杏大道

圆明园

天安门广场

北京动物园

颐和园

由于在技术方向上,以往一直专注于基础架构开发,除了实验室项目外,对业务接触相对较少。而我秋招加入的部门正好是业务方向,因此体验了一波技术到业务的转型。入职一个月以来,小组的氛围非常好,同事们都很实在,组里专门为校招生制定了培养计划,组长和导师也会定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矫正方向并解答疑惑。上手业务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入职至今,我已经做了一次技术分享和一次业务串讲,对我个人的正向反馈也很大。总体来说,我的实习生活过得非常舒适。

技术

github 来看中后段(秋招开始后)基本摆了,然后前面也很多是私人 repo,包括学习 Rust 和几个 demo,参与的一些活动的代码等等。

github 热力图

要是拼上 leetcode 的话就差不多了,虽然我刷题也不多。我的 leetcode 从去年十月刷起,全勤大概六个月,然后入职实习后就基本没有再坚持了,直到八月离职参与秋招,又恢复训练了两个月,后面也没再坚持。其实我认为刷题的 ROI 并不高,只要够用就可以了。刷题太多容易产生逃避心理,但在面试中展示代码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明年,我计划会随缘地继续刷刷,保持一定的状态。

leetcode 热力图

2024 年,我希望延续今年年初立下的 flag,深入学习 Kubernetes 和 Rust,并探索更多业务设计的实践,争取将脑中诸多的想法落地,争取多做技术分享,争取多为开源做贡献。

输出

今年写了包括杂谈的十四篇文章,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年初和七八月份,内容上主要包括 Golang 常用标准包的解析、一致性知识、容器和网络协议。基本上都是“一文了解”系列,起这个系列的初衷是希望写一些不像网络上同标题大部分文章这么水的技术文章,所以内容上多少会有一些深入,希望不了解/听说过的人在阅读完后能到稍微深入了解这样的程度。emmm 事实上可能也没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但也希望读者能多少有些收获。

第一篇是《一文了解事务》,可以说是《DDIA》第七章的阅读笔记,也在学校团队里给师弟分享了一下,但是一讲就讲了很久,以至于讲着讲着都不知道讲到哪里了,反正效果很差。那之后就想着需要更精炼的语言,更简洁的方式去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于是后续的文章都会有一部分的总结部分,而且文章的模块划分会比较明显。

除了写了几篇技术文章,今年还对去年写过的一些文章进行了重构,包括修复 typo、润色文段、矫正过去的一些错误和加入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明年的话,希望能写更多技术文章,兼顾数量和质量,希望能多点画图,减少笔记形式的记录,多转换为技术分享形式。今年后半段属实有点摆了 haha,第一段小厂实习有一段时间干着还挺累人的,那之后也懈怠了不少。

接触开源

契机是学校团队内部使用的就是 Gitea,遇到了一些较于其他代码库稍有不足的地方,刚好和师兄一拍即合,找了一个 issue 就开干,也成就了第一次给 Gitea 贡献代码的经历。非常感谢师兄的鼓励,感谢 lunny 和其他社区伙伴对我拙劣代码能力的包容~ New webhook trigger for receiving Pull Request review requests by Makonike · Pull Request #24481

其后也给 Gitea 提了几个关于 Webhook 的 PR,希望明年也能继续为 Gitea 贡献更多的代码。

下一个接触开源的机会是中科院开源之夏 OSPP,实际上,我个人对这个活动并不太感兴趣。去年我也投递了几个项目,但邮件发出去之后就再也没有收到回应。即使我尝试补发了几封邮件,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更糟糕的是,某些社区以贡献 PR 的数量为 rank score,建立了一个排行榜赛马。基本上,该社区的项目都被排行榜上前列的人包揽了。如果你在排行榜上稍后一些,甚至都没有机会被选中参与这个项目。

尽管对这个活动有所失望,但今年还是借接触开源的机会投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傲空间社区的 Golang SDK 开发,另一个是 MOSN 社区基于 MoE 框架为 Envoy 集成 LDAP 认证。刚好那时候五六月份,我在实习时接触了 LDAP 相关的需求,也去了解了一波 LDAP 协议,也很幸运地中选了这个项目,感谢豆浆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在我发出邮件后的几天后,两者都发来了邮件回复,我也为傲空间的项目写了一个小的 demo,以及一份相对简单的项目申请书,可惜后来没有中选这个项目。豆浆老师发来的邮件就有些特别,我选择的这个项目因为名额的问题不算入 OSPP 活动中,这意味着即使完成了这个项目,也没法得到 OSPP 的证书和奖金。当时来看,这份奖金额度对我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

豆浆老师的回复

我个人对开源还是保持积极的态度,特别是看了豆浆老师的博文(我与开源的缘分),更是深感认同。他提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及分享精神,我认为正是开源精神的核心所在。参与开源项目的人,应该怀揣着助人为乐的精神,而非只追求个人狭利。这是一种开放的协作方式,参与者通常是自愿加入,怀着分享互助的心态共同参与项目的建设。

这种协作方式不仅能够对抗内卷,还能显著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至今,我仍然坚守这一观点。尽管我知晓,开源稀缺性的技术会让自己失去核心竞争力,甚至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石,那又怎样呢?开源某种程度上确实促进了技术的增长,也为许多人提供了帮助,而我个人,正是乐于分享、乐于助人的信仰者。

阅读

今年对于文学和技术的输入都比去年要少,技术上主要补了年初买的幼麟实验室的《深度探索 Go 语言》和周志明老师的《凤凰架构》。这两本都是很好的书籍,弥补了我对 Go runtime 和技术架构设计的认知缺陷。希望明年能更多输入一些技术书籍。

文学方面最喜欢的还是最近看的《大明王朝 1566》,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历史小说,通俗易懂,即使对历史认知不多也能看进去,整本书读下来畅意淋漓,人物形象设计非常经典,看的时候可以让人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生死疲劳》书里除了垃圾话比较多以外,六世轮回的故事还是挺有趣的。但我还是觉得太累了,人活一世足矣。

《道诡异仙》是近两年看过最好看的一本网络小说,脑洞很大,估计很难再看到如此天马行空的小说了。

我的书单

近来,读书无用论者的言论屡见不鲜,这让我深感反思自己读书的目的。一方面,我进行的是应试教育式的读书,简言之,是为了追求升学的目标,为未来争取更多选择。这看似合理,但未来的走向谁又能确切预测呢?就像那些宣扬“量产大学生进厂打螺丝”的读书无用论者所言,学历的价值一直在贬值。然而,他们却忽略了那些未受过教育或学历较低者的实际情况,忽视了“28 定律”无处不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历只是你曾学过的证明,究竟学了什么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我也沉浸在兴趣驱使的读书中。前几年,我每年能读二三十本书,然而如今许多书的内容早已消逝于记忆之中,留下的只是当初写下的几句批注和几篇读后感。我清楚地认识到,阅读闲书只是我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即便看了一些书,获取了一些知识,拓展了一些见识,也并没有让我突然醒悟,人生变得一片坦途。如果阅读真的能如此简单地让人迅速觉悟,那么为什么我还在原地徘徊呢?如果这种路径如此轻松,早就被前人走烂了才对。

音乐

用的听歌软件依旧是网易云音乐,他家的年度总结挺有意思的。今年也是喜欢凯瑟喵的一年,我在第一段实习离职前抓住机会去了线下 Live,第一次线下见她,感觉真的好可爱啊,她是我不能忘怀的青春里不可或缺的存在,明年和明年的明年也会一直喜欢她。

今年尤其钟意粤语歌和说唱,冯泳是今年发现的宝藏歌手,【风中余烬】、【海风】的词和 hook 都很戳我。

网易云年度总结

听到最多的歌词

凯瑟喵的小卡

设备

今年忙于实习和秋招,资金链也异常紧张,所以设备上没啥变动。七月份我为心爱的键盘换上了一套可爱的玉桂狗键帽,秋招后朋友送了一个 XBOX 手柄和 XSS 主机,感谢朋友的慷慨。

可爱的玉桂狗键帽

XBOX

动画片与电影

动画片今年基本没看了吧,我没啥印象。电影倒是看了几部。

《铃芽之旅》感觉不好看,女主也太恋爱脑了= =,而且剧情挺迷的,也可能是这部电影的内蕴比较深,我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惑,而这些疑惑直到观影完都没有解开。

《封神第一部》特效做的确实可以,感觉剧情不是很完整,有点像预告片的样子 hh,姬昌声音听起来太🍬了。

《巨齿鲨 2:深渊》好看,很震撼,很刺激。

总结

虽然今年未能完成去年设定的目标,但在沟通能力方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提升。与此同时,我敢于勇往直前,涉足了许多之前未曾涉足的领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也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展望明年,我期待能够持续自我发展,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我所钟情的领域,深耕并不断积累经验。希望未来的努力能够为我带来更为丰硕的成果。